6月6日,唐山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唐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美丽唐山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如下: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提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海洋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危险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环境风险有效管控,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监管和应急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规划指标包括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大类共 21 项。
《通知》涉及钢铁相关内容不完整整理如下——
·构建差异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推进城市化地区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韧性、绿色、低碳、海绵城市,引导中心城市高质量集约发展,加强城市治理环境风险防控,统筹推进城市群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保障生态环保型工业产品和服务。
·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落实并健全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适应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聚焦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深化协同减污降碳要求。加快推进在“两高”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两高”行业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
·推动形成区域绿色发展布局
围绕北部调整、中部优化、南部集聚的总体格局,打造融合互动、协调绿色的发展布局。在中部核心功能区,突出人居环境风险防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污染治理,推动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推进重大战略落地实施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高质量承接京津疏解产业,以曹妃甸等承接平台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津冀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的低碳循环建设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产业准入要求;全面加强与京津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协调合作,落实京津冀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为提升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水平做出“唐山贡献”。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从《通知》中获悉,要以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关键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严格项目准入及监管
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市场准入约束,抑制高碳投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煤化工产能。依法依规加强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深化生态环境“放管服”改革,推进环评审批、生态环境监管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化、规范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引导
重点行业向环境容量充足、扩散条件较好区域布局。对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钢铁企业,持续推动布局优化,促进向沿海、迁安、滦州、迁西(遵化)4 大钢铁片区集聚发展,形成“沿海临港、铁路沿线”的钢铁产业新布局。焦化行业布局随钢铁布局调整而调整,建立钢铁焦化一体化产业。
·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以钢铁、焦化、铸造、建材、化工、工业涂装、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在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减污降碳行动,实施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减污,打造多维度、全覆盖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持续推动重点行业进行产能装备的升级改造。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钢铁企业转型为电弧炉短流程企业。依法对“双超双有高耗能”和产废量超100 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强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升级改造
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推动优化园区在城市总体空间格局中的布局,促进园区绿色发展。深化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循环化改造,鼓励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进建材、化工、铸造、加工制造等传统制造业集群提升,提高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物流及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在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采购、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培育打造一批绿色设计示范、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大力推动节能低碳环保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环保装备制造业,以首钢环保为依托,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 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关社会组织加强合作,统筹全市环保产业资源,促进环保企业融通发展。
·加快关键科学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推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工艺技术设备绿色创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
·绿色发展重大工程重污染企业布局优化
持续推进天柱、国义、唐银沿海搬迁项目建设投产,推动唐山市钢铁企业布局优化,集聚发展。推进焦化行业布局通过整合重组的方式,随钢铁布局调整而调整。
《通知》还表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制定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到 2025 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 年下降16.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 年下降18%。
·实施重点行业达峰行动
推动首钢、大唐热电等大型国有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碳减排工程。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减排创新行动。
·开展低碳示范创建
开展低碳试点建设,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创建碳达峰试点园区。鼓励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建立碳中和示范区。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工业领域低碳转型升级钢铁、建材、化工领域工艺技术,严控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推广水泥生产原料替代技术,鼓励利用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原辅料生产水泥。推动煤电、钢铁、化工等行业开展二氧化碳减排示范。在传统行业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项目示范。探索利用二氧化碳制备燃料乙醇、油田驱油等方式减排固碳。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加强对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据报送和配额清缴履约等监督管理,探索开展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重点碳排放单位碳交易潜力分析。
·应对气候变化示范工程
重点行业示范工程:推动首钢、大唐热电等大型国有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碳减排工程。
低碳示范建设:鼓励创建碳达峰试点园区。鼓励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建立碳中和示范区。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开展钢铁行业温室气体试点监测,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
·深化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持续深化
钢铁、焦化、火电、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行业超低排放成效,实施工艺全流程深度治理,全面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加强钢铁、焦化行业 CO 治理。推进砖瓦、石灰、铸造、耐火材料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以工业炉窑综合治理为重点,深化工业氮氧化物减排。
·强化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
强化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风险管控,积极推进大气汞排放控制。全面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排放治理,实施含氢氯氟烃(HCFCs)淘汰和替代,推动三氟甲烷(HFC-23)的销毁和转化。加强恶臭大气污染物防控,开展恶臭投诉重点企业和园区监测试点。推进工业烟气中三氧化硫、汞、铅、砷、镉等非常规污染物强效脱除技术研发应用。加强生物质锅炉燃料品质及排放管控,禁止使用劣质燃料或掺烧垃圾、工业固废,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到标准的生物质锅炉进行整改或淘汰。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NOx 深度治理工程:对钢铁、焦化、煤电、水泥等行业实施工艺全流程深度治理,全面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控制高炉热风炉、石灰窑废气、轧钢加热炉废气氮氧化物稳定达标排放。强化脱硝设施运行管理,提高脱硝设施的自动化水平。实施锅炉改造。
CO 深度治理工程:钢铁企业配套建设高炉休风放散净化和煤气治理回收设施;烧结机点火器采用富氧助燃,控制机头一氧化碳浓度;连铸火焰切割改用氢氧火焰切割技术。完善重点工业企业厂界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监测实施。
·严格危险废物源头管控
积极推动源头减量,以钢铁、石化、化工、焦化、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年产生危险废物量100吨以上的危险废物相关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关闭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废物治理难度大的企业。严格执行危险废物名录管理制度,动态更新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严把涉危险废物工业项目环境准入关,落实工业危险废物排污许可制度。鼓励生产者责任延伸,支持研发、推广减少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合理布局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产废量大体匹配。支持钢铁等产业集中区域,建设除尘灰、油泥油脚、铝灰渣和二次铝灰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共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废酸、活性炭利用处置项目。